通知公告
外省資訊
通知了!以下小編將為大家具體講講2023年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時間流程和認定獎勵補助、條件等內容,需要咨詢申報的企業單位可以免費咨詢小編為您解答指導!
政策指導免費電話:19855109130(可加v),0551-65300586
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重點
1. 突出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 案,重點加強動植物優異性狀基因挖掘、育種材料創制利用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助力打贏打好種業“翻身仗”,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2. 深入推進國家和省級農高區建設。圍繞長江經濟帶和長 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需求,以提升農高區主導產業競爭力為目 標,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典型場景構建,打造農業產業高地和創新高地。
3. 加強數字農業技術與智能裝備創新。圍繞實時感知、智 能控制、精準作業等智慧農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農作物生長數字模型構建、智能農業裝備、糧食產后綠色倉儲等技術創新和裝備創制,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
4. 強化鄉村建設科技支撐。貫徹落實《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 案》,重點圍繞數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活資源綠色利用等技術需求,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集成示范。
5. 聚力農業前瞻性技術創新。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加 快農業前瞻性技術布局,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與現代農業的融合創新,推動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的融合,加快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條件
1. 第一申報單位為江蘇省內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 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項目負責人須為項目第一申報單位在職人員,并確保在職期間能夠完成項目。
2. 項目須符合計劃定位和指南方向,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 權的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和裝備。
3. 優先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研發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農業科技型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科技特派員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省內企業聯合長三角其他地區科研單位申報的項目。
4.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對口支援工作部署,優先支持省內 企事業單位牽頭聯合對口支援地區有關單位共同申報、服務對口支援地區科技創新發展需求的項目。此類項目不受指南方向限 制,由項目主管部門在申報限額內擇優推薦。
5. 南京國家農高區和省級農高區申報的項目,要圍繞落實 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復要求,緊扣農高區建設主題和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
6. 本年度前瞻性技術創新項目鼓勵和優先支持青年科學家申報。青年科學家原則上應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
術職稱,男性應為198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女性應為1985 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7. 本計劃不支持無實質性技術創新內容和一般性技術應用 推廣項目,不支持產品中試及產業化開發。
8. 本計劃不受理涉密項目,申報材料中有涉密內容的需作脫秘處理后再申報,并由項目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負責審查。
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獎勵補助方式
本年度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分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后補助項目三類。
1. 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按照“揭榜掛帥”和競爭擇優兩類方式組織(詳見指南),項目實施周期不超過4年。“揭榜掛帥”項目須覆蓋該指南方向中所有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其中農高區專題和1104 “揭榜掛帥”項目實行省地聯動,省撥經費不超過300萬元,聯合支持經費不低于省撥經費;項目必須以企業為主體,企業自籌經費不低于省地財政經費。其他“揭榜掛帥”項目省撥經費不超過500萬元。競爭擇優重點項目省撥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2. 面上項目
面上項目全部采用競爭擇優方式組織。鼓勵申報單位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產品。 面上項目省撥經費不超過80萬元,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
3. 后補助項目
擇優補助2020-2022年內自主選育而成,通過品種審(鑒) 定或備案,未獲省級及以上財政資助的品種。品種后補助項目省撥經費不超過50萬元。
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要求
1. 推薦指標
(1) 設區市和縣(市):各設區市市區最多可推薦8項, 昆山市、泰興市、沭陽縣、常熟市、海安市最多可推薦5項,其他各縣(市)最多可推薦3項,各地推薦的以企業為申報主體的項目不低于推薦項目總數的60%。
(2) 省有關部門:省農業農村廳最多可推薦4項,省其他有關部門最多可推薦2項,省有關部門只能推薦本部門所屬單位申報的項目。
(3) 高校院所: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最多各推薦8項,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大學最多各推薦4 項,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 財經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最多各推薦3項,其他部省屬重點本科院校各推薦1項。在寧部省屬本科高校項目由高校負責審查推薦,非在寧部省屬本科高校項目由所在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審查推薦,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由南京市科技局負責審查推薦。
以上各部門、各單位另可增加推薦青年科學家牽頭申報的前 瞻性技術創新項目1項。
(4) 其他:南京國家農高區最多可推薦6項,各省級農高區最多可推薦3項。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可推薦1項。第六、第七批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前五批績效考評優秀的聯盟可 推薦1項,申報單位由聯盟理事長單位確定并出具推薦函,由申報單位屬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審查推薦。
(5) 品種后補助項目不占指標,推薦數不超過各部門各單位可推薦項目總數的50%。
結合年度計劃財政資金預算,根據項目申報及評審情況確定立項項目。
2. 除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研發型企業外,有省重點研發計劃、 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
(不含前沿基礎研究類、創新平臺建設類)在研項目的企業不得申報本計劃項目。同一企業限報一個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不得同時申報本計劃、省創新支撐計劃(鄉村產業振興)、省科技成 果轉化專項資金、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不含前沿基礎研究類、創新平臺建設類)項目。同一單位以及關聯單位不得將內容相同或相近的研發項目同時申報不同省科技計劃。凡屬 重復申報的,取消評審資格。
3. 同一企業不得將同一項目(依托同一建設內容、同一關 鍵技術等同一核心內容編制的不同項目,視為同一項目)重復申報省科技計劃、省科技成果轉化、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省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
型升級等涉企專項資金。凡屬重復申報的,取消立項資格。
4. 省重點研發計劃中,同一項目負責人限報一個項目,同時作為項目骨干最多可再參與申報一個項目。同一項目負責人不得同時申報省重點研發計劃、省創新支撐計劃(鄉村產業振興)、 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
(不含創新平臺建設類)、省自然科學基金(不含面上項目)項 目。在研項目(不含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省創新能力建設計劃項目、省創新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港澳臺科技合作、科 技人才、軟科學研究、科技型創業企業孵育計劃項目、省碳達峰 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創新平臺建設類項目)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項目,項目骨干的申報項目和在研項目總數不超過2個。
5. 申報單位須對照指南規定的項目類型和指南代碼進行申報,一個項目填寫一種項目類型和指南代碼。經費預算及使用須符合專項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總經費預算合理,支出結構科學, 使用范圍合規。企業申報的項目,省撥經費原則上不超過項目總預算的50%。
6. 全面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 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蘇辦﹝2019﹞39號)、《關于進一 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全省作風和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蘇科監發〔2019〕336號)和《關于進一步壓實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的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主體責任的通知》(蘇科監發﹝2020﹞319號)有關要求,項目負責人、
項目申報單位和項目主管部門均須在項目申報時簽署科研誠信承諾書,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嚴禁剽竊他人科研成果、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偽造材料騙取申報資格等失信行為。因科研失信記錄和社會信用嚴重失信記錄正在接受處罰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申報本年度計劃項目。在項目申報和立項過程中相關責任主體有弄虛作假、冒名頂替、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失信行為的,一經查實, 將記入信用檔案,并按《江蘇省科技計劃項目信用管理辦法》作出相應處理。
7. 嚴格落實審核推薦責任。
8. 項目研究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 按照《關于改進科技評價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蘇科監發〔2020〕135號)要求,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研究涉及人體研究、實驗動物、人工智能的項目, 應嚴格遵守科技倫理、實驗動物、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等有關規定的要求。
9. 切實落實廉政風險防控要求。
江蘇省13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申報其他事項
1. 申報材料統一用A4紙打印,按封面、單位信息表、項目信息表、項目申報書、附件(合作協議、查新報告、有關證書、專利、項目負責人在職證明、創新聯合體組建協議)順序,一式兩份裝訂成冊(紙質封面、平裝訂)。合作協議、查新報告、有關證書、專利、項目負責人在職證明、創新聯合體組建協議等須在網上填報上傳,其他由項目主管部門審查并填寫《項目附件審查表》,不再在網上填報上傳。青年科學家牽頭申報的前瞻性技術創新項目需同時提供項目負責人學位、職稱證書和身份證復印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薦的項目,須同時提供聯盟推薦函。
2. 申報材料需同時在江蘇省科技計劃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網 上報送。項目申報材料經主管 部門網上確認提交后,一律不予退回。獲立項項目將在省科技廳 網站進行公示,未立項項目不再另行通知。
3. 項目申報材料網上填報截止時間為2023年1月3日17:30, 主管部門網上審核推薦截止時間為2023年1月4日17:30,逾期不予受理。項目申報紙質材料受理截止時間為2023年1月6日17:30, 逾期不予受理。
紙質材料報送地址:省科技計劃項目受理服務中心(南京市 成賢街118號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
2023年度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指南
一、重點項目
1. 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專題
由鐘山實驗室按照建設方案目標定位要求,主要圍繞水稻、小麥和大豆三大作物種業創新重點方向組織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突破重大科學問題,具體指南方向另行印發。鐘山實驗室支持的年度項目領域,本計劃不再重復支持。
2. 種業科技創新專題
鼓勵組建種業創新聯合體進行申報。1101、1102、1103、1104 為“揭榜掛帥”項目,其中1104明確由南京市科技局負責推薦申報。
1101 水稻抗病蟲、耐高溫關鍵基因挖掘和種質創新
研究內容:針對我省水稻生產中病蟲害多發、極端高溫等導致水稻減產和品質劣變等問題,開展水稻抗稻瘟病、抗稻飛虱、耐高溫等關鍵基因或位點挖掘,明確優異等位基因或優異單倍型的遺傳效應和育種利用價值,研發不同優異基因或單倍型的高效分子聚合和多性狀協同改良技術,構建水稻優質多抗廣適等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創制抗稻瘟病、抗稻飛虱、耐高溫、優質、
廣適等水稻新種質。
具體目標:挖掘水稻抗稻瘟病、抗稻飛虱、耐高溫等關鍵基因或位點 5-8 個,闡明優異性狀形成的分子調控網絡 2-3 個;開
發優異等位基因檢測技術 2 項、不同優異基因聚合及多性狀協同
改良技術技術 1 項;創制具有攜帶優良抗病蟲等位基因的優異新
種質 8-10 份,其中抗稻瘟病新種質達抗性水平,抗稻飛虱新種質達中抗水平;建立水稻耐高溫鑒定技術體系,創制具有耐高溫高產優質抗病性狀的優異種質 8-10 份,耐高溫指標達到:孕穗期遭遇連續 5 天以上 38℃高溫脅迫、穎花退化率低于 5%,揚花
期遭遇連續 5 天以上 38℃高溫脅迫結實率不低于 75%;申請或
獲授權發明專利 3-5 項,制定相關標準 1 項。
1102 小麥高抗赤霉病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
研究內容:針對我省小麥育種抗赤霉病資源缺乏、綜合抗性提升困難的重大產業難題,挖掘基于精準表型和基因型鑒定的小麥低毒素和抗赤霉病優異種質資源,發掘小麥抗病及解毒途徑中具有正負效應的新基因,明確小麥與病原菌互作分子機制,創新 基于多基因聚合和基因編輯等小麥抗病分子育種新技術,培育赤霉病抗性提高且赤霉病毒素含量較低的雙抗型小麥新品種。
具體目標:挖掘調控小麥抗赤霉病及籽粒毒素積累的新基因或優異單倍型8-10個,解析赤霉病調控分子通路1-2個,鑒定關 鍵節點基因3-5個,建立基因聚合與基因編輯相結合的分子育種技術體系1項;創制聚合抗性及低毒素積累基因的小麥新種質
10-15個,并進行育種利用;育成赤霉病抗性顯著提高的小麥新品種2-4個,淮南品種赤霉病抗性達到抗(R)級水平,赤霉病平 均嚴重度<2.0,籽粒毒素含量低于2ppm或較生產對照降低20%以上、淮北品種赤霉病抗性達到中感(MS)水平,赤霉病平均嚴重度<3.5,籽粒毒素含量較生產對照降低20%以上;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3-5項,制定相關標準1項。
1103 適合帶狀復合種植的優質多抗大豆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研究內容:針對目前大豆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利用率較低、適
宜我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專用大豆品種較少,耐蔭、耐密性狀改良中突破性基因資源缺乏,綜合性狀協同提升困難等重大產業問題,發掘大豆種質資源中耐蔭、耐密、優質(蛋白質含量
≥45%)、抗病(病毒病)、適合機械化等性狀形成的關鍵基因和位點,構建基于全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大豆綜合性狀協同改良精準育種技術體系,培育適于帶狀復合種植的突破性大豆新品種。
具體目標:建立適于帶狀復合種植的鮮食和粒用大豆種質高通量表型鑒定技術各 1 項,構建帶狀復合種植專用鮮食和粒用大
豆種質資源數量500 份以上的資源庫各1 個;挖掘調控大豆耐蔭、
耐密、優質、抗病等性狀形成的新基因 8-10 個,其中有重大育
種應用價值的協同調控基因 3-5 個;闡明耐蔭優質抗病協同調控
分子機制,形成多性狀聚合的精準育種技術 2-3 項;創制適于帶
狀復合種植、高產優質大豆新種質 8-10 個并進行育種利用,其
中:鮮食大豆要求鮮籽百粒重≥80 克、抗病毒病、口感香甜柔糯, 粒用大豆要求蛋白質含量≥45%、抗病毒病、適宜機械化收獲; 育成高產優質適于帶狀復合種植的突破性專用新品種 3-5 個;申
請或授權發明專利 3-5 項,制定相關標準 1 項。
1104 河蟹優質高產抗逆多性狀新基因挖掘與優異種質創新研究內容:針對我省河蟹養殖所面臨的種質退化等產業問
題,開展高產抗逆以及多個重要經濟性狀的種質改良技術研究, 挖掘河蟹性別調控、性腺發育、耐低氧及生長速度、風味及營養轉化率等重要性狀的相關基因,鑒定基因功能互作的協同作用及關鍵基因的中心調控機制,建立協同改良河蟹產量品質及多優異性狀的精準育種技術,創制優質高產新種質。
具體目標:挖掘控制河蟹優質高產抗逆等性狀形成的重要基因 5-8 個,其中有重大育種應用價值的協同調控基因 2-3 個;闡
明優質高產及其他優異性狀協同分子調控網絡 2-3 個,形成多性
狀協同調控的精準育種技術 1-2 項;創制河蟹優質高產等多性狀
協同提升上有顯著效果的新種質 5-8 份并進行育種利用;申請或
授權發明專利 3-5 項,制定相關標準 1 項。
1105 主要經濟作物優質抗逆性狀新基因挖掘與種質創新
1106 主要果樹重要性狀基因挖掘與優異種質創新
1107 主要蔬菜優異種質創新與可替代進口新品種選育
1108 特色林木花卉優質多抗新基因挖掘與優異種質創新
1109 畜禽優異基因挖掘及優質快繁肉用新品種(系)選育
2. 農高區專題
農高區專題全部為“揭榜掛帥”項目,其中:1201、1202 為南京國家農高區項目,1203、1204、1205分別為連云港、淮安 和宿遷省級農高區項目。有意“揭榜”并且符合條件的單位與各 農高區進行對接,由各農高區科技主管部門負責推薦申報。
1201 綠色漿果智能化種植體系研發與場景構建
研究內容:以草莓、樹莓數字化栽培體系關鍵技術和設備為研究對象,研發適宜作物生長環境的數據采集器;基于作物生長數據、環境數據、表型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物候期和產量預測系統,形成作物種植環境調控和生產操作決策平臺;建立作物蒸騰數據模型,研制作物自動灌溉系統,實現草莓、樹莓栽培智能化灌溉。
具體目標:研制適用于大棚作物行間的數據采集器,可實現環境溫濕度、光照數據以及作物葉、花、莖等表型數據的自動化采集,通量采集作業效率≥30株/h,自動化采集提取表型信息精度≥90%;開發以精細數據為基礎的光合效率模塊、環境控制模塊和蒸騰-灌溉模塊,可隨時迭代,擬合準確率≥90%;開發適用 于溫室環境的自動灌溉系統1套,可精準提供灌溉時間、灌溉量和灌溉頻率等灌溉策略;開發溫室大棚自動化控制系統1套,實現常見溫室放風、加熱、風機-濕簾的無人化環境控制;在南京國家農高區建立草莓、樹莓標準化生產全套解決方案和示范基地2個,實現收獲果品產量提升≥60%、節約用水≥40%、減少農藥
使用量≥70%、減少肥料使用≥30%,隨機抽檢“零農殘”(國標GB2763);申請或授權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3-4項,申請軟件著作 權4-5項。
1202 草莓種苗集約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場景構建
研究內容:優化分生細胞獲取方法、培養基成分、培養環境, 建立基于莖尖分生細胞培養法培育草莓原種苗的技術體系;對露天草莓種苗繁育過程機械化分解,優化母株定植、松土除草、病蟲防治、采收等生產環節機械裝備,集成種苗機械化生產技術方案;基于“主要環境參數采集+專家系統分析”開發設施草莓育苗微環境自動化采集、分析和策略執行系統;建立種苗低損化儲轉運技術體系,構建草莓種苗集約化生產示范場景。
具體目標:篩選適宜機械化繁苗的草莓新品種2個,構建草莓莖尖分生細胞培養草莓原種苗技術體系1項,分生細胞培養成苗率≥90%、脫毒率≥95%;優化母株定植、松土除草、病蟲防治、 采收等生產環節設備,定植效率≥3600株/小時、松土除草效率
≥3000平方米/小時、防病(蟲)噴藥效率≥5000平方米/小時、采 收效率≥10000株/小時;開發草莓種苗生產環境自動化調控專家系統1套,實現不少于6個環境因子和4個生長量采集、分析和策略執行;草莓種苗儲運一周內損失率≤5%;在南京國家農高區建設生產示范基地50畝;申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2項。
1203 淮北地區稻麥輪作智慧化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智慧農場構建
研究內容:針對我省稻麥輪作生產對綠色智慧技術的迫切需求,開展適于淮北地區生產的稻麥輪作組合品種篩選,研發稻麥輪作種植生長系統全程智慧化管控平臺,研發選配稻麥耕種管收全程智能化作業技術和裝備系統,集成稻麥輪作智能化生產管理技術體系并建立示范基地,構建綜合無人化農場數字農業平臺, 建設無人化智慧農場。
具體目標:鑒選適于淮北地區稻麥輪作茬口良好銜接的優質綠色豐產稻麥品種2-3個;組裝新型智能化水稻育秧裝備1套,研 制稻麥輪作種植生長系統全程智慧化管控系統1套;建立適于淮北地區以整合化裝備作業、節肥、飛防減藥、智能收獲等為主要 內涵的稻麥輪作智慧化生產關鍵技術1-2項,集成稻麥綠色優質豐產高效智慧化全產業鏈生產技術體系1套;在連云港省級農高區建立300畝以上智慧農場1個,百畝連片攻關田水稻、小麥分別 畝產700 kg和500 kg以上,田間智慧化作業率超80%,綜合生產效率提升30%;建立千畝示范應用基地1個,稻麥產量、品質與常規機械化栽培相比均有所提升,綜合生產效率提升15%;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2-3項,制定相關標準1-2項,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00人次以上。
1204 甜瓜綠色種植關鍵技術創新與智慧化生產場景構建研究內容:開展甜瓜表型、生境和生長等多源異構數據采集
與融合技術研究,建立甜瓜主要病蟲害識別模型和品質指標監測 算法,實現甜瓜病蟲害綠色精準防控和品質快速無損監測;研究
甜瓜全生育期溫、光、水、肥等高效利用與精準調控的綠色栽培 模式,構建智慧化生產場景,實現甜瓜生產信息精確感知、病蟲害精準防控、品質無損監測以及生產智能決策。
具體目標:研發基于機器人平臺的甜瓜生長信息精確感知系統1套,機器人續航時間≥6小時,作業速度0-1m/s可調,生長信息和營養品質指標感知誤差≤8%;構建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甜瓜重要病蟲害識別和主要品質性狀無損監測技術體系,識別精度
≥95%、主要外觀和內在品質指標檢測誤差≤5%;研發甜瓜生產智能決策系統1套,在淮安省級農高區建立不小于3000㎡甜瓜綠色種植無人化示范基地1-2個,示范區甜瓜精品率較原來提高1 倍、肥料用量減少20%以上、農藥用藥量減少30%以上、畝產量 增加30%;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2-3項,登記軟件著作權3-4項, 制定相關標準1-2項。
1205 生態釀造高粱專用品種培育及數字化綠色生產模式構建研究內容:開展釀造高粱種質資源的高通量表型篩選和全基
因組精準鑒定,發掘目標性狀突出、遺傳信息明確的優異種質資源,定向培育生態適應性強、釀造品質優、產量潛力高的釀造高粱專用新品種。開展高粱水肥調控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研發專用綠色肥料。開發生態釀造高粱智能化追溯監控系統, 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綠色生產并建立示范應用基地。
具體目標:培育生態釀造專用高粱新品種1-2個,產量不低 于400kg/畝,粗淀粉含量不低于70%,支鏈淀粉占總淀粉比例不
低于98%,單寧含量不低于1.5%;開發生態釀造高粱智能化溯源系統1套,制定綠色生產技術標準2-3項,研發專用肥料產品1個, 構建生態釀造高粱安全、高效、智慧生產技術體系1套;建設生態釀造高粱技術孵化基地300畝、示范展示基地3000畝和輻射帶動基地30000畝,形成三級基地架構。
3. 數字農業和智能農業裝備
鼓勵產學研聯合攻關,要求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與申 報,裝備樣機須通過第三方機構性能檢測。
1301 基于數字模型的果蔬耐非生物脅迫生產技術研發及場景構建
1302 作物養分智能診斷與精準施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1303 高標準農田智慧灌溉控制系統與裝備研發
1304 糧食產后保質減損及綠色智慧倉儲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與應用
4. 鄉村建設科技支撐
1401 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與生活資源綠色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
1402 數字鄉村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
5. 農業前瞻性技術
鼓勵和優先支持青年科學家組成團隊跨學科聯合申報。
1501 基于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水稻、小麥、大豆精準育種技術研發
1502 重要糧食作物育種高效單倍體誘導技術研發
1503 動物源重要病原菌耐藥性干預控制關鍵技術研發
1504 農產品特征內在品質形成及調控途徑的多組學分析技
術研發
1505 新機制作用靶標發現與農用藥物對靶分子設計技術研發
二、面上項目
產品開發類項目(指南代碼為 2104、2105、2106)必須以企業為主體申報。
2101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創新
2102 鹽堿地水稻-油菜優質豐產關鍵技術創新與示范
2103 生鮮農產品產后供應鏈保鮮減損與節本增效關鍵技術創新
2104 農產品功能物質挖掘與高值產品開發
2105 新型獸藥與生物農藥創制及應用技術研發
2106 新型功能緩釋肥料與減抗飼料創制及應用技術研發
三、后補助項目
3101 優質宜機玉米、大麥新品種
3102 優質多抗大豆、油菜、棉花新品種
3103 優質特色雜糧新品種
3104 優良特色蔬菜、林果、花卉、草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