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外省資訊
以下將為大家具體說一說關于2023-2025年連云港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解讀等內容,詳情如下,需要咨詢申報的企業單位可以免費咨詢小編為您解答!
政策專人免費指導電話:19855109130(可加v)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為引領,以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為主題,以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為目標,聚焦10大重點產業鏈,實施梯度培育、創新引領、強基固鏈、服務賦能等工程,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自主創新的策源地、強鏈補鏈的主力軍、自主品牌企業的領頭雁、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支撐全市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新提升,為“產業強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強化政策引導和精準服務,支持企業堅定信心、聚焦主業、精耕細作,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企業。
2.創新驅動、質效優先。堅持創新供給和需求牽引相結合,推動企業加快理念、技術、組織、管理和模式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3.分類施策、分層推進。堅持鍛長板和補短板相結合,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發展階段,開展分業指導,分類幫扶,分層培育,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配套專家”。
(三)主要目標
圍繞“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培育一批細分行業的“深耕者”、關鍵技術的“攻堅者”、品牌文化的“塑造者”、產業鏈供應鏈的“維護者”和新型工業化的“引領者”。到2025年,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政策體系、服務體系和發展環境更加完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創造力和經營活力顯著增強。
——優質主體不斷壯大。培育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10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5家。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專精特新企業成為自主可控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戶均擁有有效授權專利達到5件以上,帶動全市中小企業逐步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
——智造模式加快普及。專精特新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實現全覆蓋,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超過6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0%。
——強鏈補鏈作用凸顯。專精特新企業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中小企業比重超過50%,市重點產業鏈配套實現全覆蓋。
——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建成資源集聚、功能多樣、服務規范的網絡化、專業化公共服務體系,累計培育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0個,培育市級示范平臺、示范基地20個。
二、重點任務
堅持構建促進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大力實施“八大工程”,加快推動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對標國內外一流水平,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現量的持續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一)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
積極貫徹落實《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和《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著力構建培育庫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梯度培育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及工業“五基”領域,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新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擴充完善優質企業培育庫,加強動態管理,做好跟蹤監測,實施精準培育。突出示范引領,每年公告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推薦認定一批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二)創新能級提升工程
實施企業研發機構高質量提升計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獨立或聯合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實現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積極推進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建設。圍繞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優勢,結合國家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省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通過揭榜掛帥、競爭立項等方式,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基礎再造項目。探索建立專精特新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制度,推動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兼任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助力產學研深度融合。(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
(三)協作配套強鏈工程
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推動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圍繞新產品協同開發、核心零部件協同驗證、供應鏈要素協同保障等建立戰略合作機制。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將配套中小企業納入共同的供應鏈、質量、標準、認證體系,培育價值共享、互促共進的產業鏈新型伙伴關系,實現產業鏈龍頭企業與配套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聚焦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重點產業鏈,推動企業集群加速壯大、產業生態持續完善。按照市場化運營機制,集聚細分產業領域內的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利用省中小企業產業鏈線上供需對接平臺,推動就近就地協作配套。圍繞產業鏈細分領域,打造縣域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集群做強主導產業,形成一批核心配套產品,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配套能力。到2025年,爭創省級以上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四)質量品牌創優工程
實施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引導企業落實質量誠信理念,推廣應用卓越績效、精益生產等先進管理方法,提高產品性能穩定性和質量管控水平。優先推薦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產業鏈延伸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江蘇精品”,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積極參加“中國品牌日”活動。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支持企業通過技術迭代和質量提升,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樹立優質品牌形象。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爭創全國工業大獎、全國質量獎、全國質量標桿、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培育“江蘇精品”制造業企業5家,市長質量獎1 個。(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五)知識產權保護工程
貫徹落實《關于知識產權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積極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及創新型中小企業申請發明專利授權,支持企業享受知識產權優先審查政策,幫助企業高效獲權。深入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和商標品牌培育專項計劃,優先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示范企業,將符合規定的知識產權費用納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重點面向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等,布局建設一批專利導航服務基地、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重大項目開展專利導航。構建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縣域快速維權中心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動態和風險提示,加強專精特新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控和糾紛應對能力培訓,提升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到2025年,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實現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全覆蓋。50%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實現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市工信局)
(六)數字技術賦能工程
落實《支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措施》,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加快傳統制造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數字化改造,促進企業生產過程柔性化及系統服務集成化,提升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和精細管理水平。支持企業對現有研發、采購、生產、檢測、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采用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開展信息系統集成化、工序裝備智能化,傳統設備數字化等技術改造升級項目。編制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推行專精特新企業智能制造顧問和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制度,實現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免費診斷服務和兩化融合貫標全覆蓋。完善“上云用平臺”產品目錄,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設備上云和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組織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需求,開發集成一批面向典型場景和生產環節的工業APP。到2025年,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建設智能車間10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家,重點培育星級上云企業6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七)特色金融助力工程
發揮市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作用,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專精特新貸”“信用貸”“知識產權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和中長期資金支持。引導銀行機構采取更加靈活的利率定價和利息還付方式,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用好國家開發銀行“科創專項貸款”,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推動保險機構依據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階段和需求提供精準保險產品,積極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深入實施省重點產業鏈優質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完善擬上市企業掛鉤服務機制,定期開展專題培訓輔導,優選2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納入上市后備資源庫,精選1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掛牌。利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江蘇服務基地,開展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掛牌精準服務,依法依規妥善解決有關項目審批、產權確認、證照補辦、稅費繳納、知識產權等問題。到2025年,全市專精特新企業上市達5家左右。(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連云港市中心支行、連云港銀保監分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八)服務體系升級工程
支持市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能力,建立服務項目清單,優化服務標準,創新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輻射范圍,提升精準精細服務水平。提升與“蘇企通”平臺對接聯通水平,實現惠企政策智能匹配、“一鍵直達”。推動市、縣(區)兩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增強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專員制度,“一企一策”精準提供創新、融資、人才、市場等專業服務,力爭每兩家企業配備1名專員。推薦優質企業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博覽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江蘇優品-暢行全球”等展覽展現活動,引導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建設海外倉,助力線上線下開拓國內國際市場。(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政務辦、連云港海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發展,負責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要把專精特新培育發展作為推動本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抓手,列入本地區考核內容,成立培育工作專班,推動政策措施落地見效。(責任單位: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加大政策支持。落細落實國家和省、市級惠企政策,確保直達快享、應享盡享。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將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優先納入政府采購支持范圍,帶動創新產品先試首用。優化市、縣(區)兩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方向,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給予資金獎補和貼息補助。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投資和賦能力度。(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工信局)
(三)強化人才引培。依托“花果山英才”計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引進具有引領性、原創性、突破性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將創新型中小企業人才項目優先納入市重點人才計劃和工程支持范圍。建立專精特新企業高層次人才名錄庫,支持各縣區板塊圍繞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就醫綠色通道、人才購房等方面出臺專門的優享政策,積極打造人才引培政策高地。實施“英才名匠”等產業人才培訓計劃,依托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專業機構,對專精特新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開展輪訓。暢通專精特新企業優秀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符合條件的直接申報考核認定職稱。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構建集培訓、評價、選拔、使用、激勵于一體的數字技能人才培育體系。(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人社局)
(四)營造良好環境。精簡優化行政審批程序,實行專精特新項目“正面清單”管理,對專精特新企業項目核準備案、環評、安評、能評等開設審批“綠色通道”,簡化項目審批手續。規范涉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消防等行政執法檢查,針對專精特新企業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的,應給予一定整改期限,在規定期限內整改完成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依托連云港日報、連云港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及創新型中小企業典型宣傳,通過多種形式講好“專精特新”故事,在全社會營造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政務辦、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