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外省資訊
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認定申報相關細則整理,想要申報該項目的企業,可以來看一下申報條件、申報時間、申報材料程序等具體內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認定申報政策內容。臥濤科技,專注項目申報。
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認定代理免費咨詢:0551-65306190,15855155083
一、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類型
本次申報體育服務綜合體分為體育中心型、全民健身中心型、商業中心內嵌型、其他型(含體育旅游景區等)四種類型。
二、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程序和申報時間
1.申報單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申報綜合體類型并填寫相應申報表、基本情況表(表格詳見附件1、附件2,文字報告提綱詳見附件3)。
2.各設區市須于2021年3月5日前,將經初審后推薦的申報單位材料匯總報送至省體育產業指導中心。
3.省體育局根據各設區市上報的申報材料組織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
三、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條件
1.申報單位需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體育服務綜合體業主單位或運營單位,且近3年沒有嚴重或較嚴重失信行為。
2.綜合體應全部或者一期建設完成并且投入運營使用。僅在規劃設計或建設過程中尚未投入使用的不得申報。
3.綜合體業態內容必須具備綜合性,除體育賽事和訓練等服務功能外,須包括體育培訓、全民健身、體育相關的休閑娛樂等配套功能中的一類或多類功能。單一功能的體育中心不得申報。
4.綜合體必須有企業化運作的市場主體,并且以面向全民體育消費市場為主。單純服務于比賽訓練任務的不得申報。
5.綜合體經營狀況良好,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當年經營虧損或者完全靠政府補貼運營的不得申報。
四、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材料
申報單位應提交以下材料:
1.《***型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表》;
2.《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基本情況表》;
3.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請報告;
4.申報單位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社團法人登記證書)、無三證合一需提供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復印件;
5.綜合體運營單位2019、2020年度會計報表復印件,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
6.相關填報內容的證明材料。
請將所有申報材料及相關證明材料,按照順序裝訂成冊,一式三份。
這就是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認定內容了,歡迎聯系臥濤科技咨詢江蘇省補助政策申報問題。
點擊跳轉:其他補助項目學習。
附件1
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申報表
名稱 |
|
||||||||
申報綜合體類型 |
□體育中心型 □全民健身中心型 □商業中心內嵌型 □其他型 |
||||||||
項目建設投資額(萬元) |
|
項目建設類型及建設時間 |
□新建 建成時間 □場館改造 建成時間 |
||||||
建設 資金來源 |
□財政資金 □國有企業投資 □其他 |
||||||||
產權歸屬 單位名稱 |
|
||||||||
運營 單位名稱 |
|
||||||||
綜合體總投資(萬元) |
|
綜合體體育設施 投資(萬元) |
|
||||||
運營 單位性質 |
事業單位(□公益一類 □公益二類 □自收自支) 企業(□國有獨資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其他) 事企合一(填寫事業和企業單位具體名稱) |
||||||||
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
|
體育場館座位數(個) |
體育場 體育館 游泳館 其他( ) |
||||||
運動項目 開展情況 |
必備項目 |
|
|||||||
可拓展項目 |
|
||||||||
綜合體 營業收入 |
2019年: 萬元 |
2020年: 萬元 |
|||||||
體育服務 開展情況 |
體育培訓 □開展 □未開展 運動健身指導 □開展 □未開展 專業訓練 □開展 □未開展 |
||||||||
配套功能 情況 |
必備功能 |
□商業(購物、餐飲);開展商業服務建筑面積 □文化娛樂酒店;開展文化娛樂酒店服務建筑面積 □會展;開展會展服務建筑面積 |
|||||||
可開拓功能 |
□辦公 □居住 □運動康復醫療 □其他 |
||||||||
是(否)為省體育消費券定點場所 |
|
2019、2020年是(否)獲得省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資金支持 |
2019: 萬元 2020年: 萬元 |
附件2-1
江蘇省體育服務綜合體基本情況表(體育中心型)
序號 |
指標內容 |
填報內容 |
說明 |
1 |
綜合體園區場地面積 |
|
指可供訓練、比賽、健身活動的有效面積。室內場地從內墻計算,有看臺的場地從看臺下計算,室外場地除包括比賽規定的尺寸外,還包括必要的安全區、緩沖區、無障礙地帶。 市級 □ 區縣級 □ |
2 |
綜合體建筑面積 |
|
|
3 |
綜合體觀眾座位數(個) |
|
|
4 |
運動項目數量(含室外運動項目)(個) |
|
|
5 |
特色體育項目數量(個) |
個 |
特色體育項目指保齡球、高爾夫、攀巖、射擊、射箭、擊劍、拳擊、小輪車、壁球、武術、瑜伽、舞蹈、瑜伽、跆拳道、棋牌、冰雪、航模等內容 |
%(特色項目占比) |
|||
6 |
配套項目(需列明) |
|
包含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教育、會展 |
7 |
配套項目累計建筑面積 |
|
|
8 |
配套項目占綜合體建筑面積的百分比 |
% |
|
9 |
附近是否有地鐵站/距離 |
|
無地鐵的城市此項不填 |
10 |
300米內公交線路數量(條) |
|
|
11 |
300米半徑距離內小汽車停車數量(輛) |
|
|
12 |
園區環境美觀、整潔、舒適;功能分區合理 |
|
|
13 |
園區內水電、燃氣、消防、安保、供熱、應急設施和疏散系統、急救系統配置合理,設備完好,經有關部門檢驗合格,符合正常使用要求 |
|
|
14 |
綜合體內部公共空間環境整潔、舒適,裝飾風格體現體育運動主題 |
是□ 否□ |
|
15 |
達到各項體育運動場地及空間符合相關體育賽事規則要求,同時達到《體育建筑設計規范》JGJ31-2003要求 |
是□ 否□ |
|
16 |
更衣、淋浴空間整潔衛生,全年室內環境舒適度(溫度、新風等)達到國家相關規范要求 |
是□ 否□ |
|
17 |
安全疏散系統、應急設施、急救系統配置合理,設施完善,維護完好,定期檢驗合格 |
是□ 否□ |
|
18 |
平均每年來體育服務綜合體進行運動的人次 |
萬人次 |
不含賽事觀眾人數 市級 □ 區縣級 □ |
19 |
體育綜合體所屬室外公共區域及室外健身器材全年免費開放 |
|
|
20 |
體育綜合體區域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全民健身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
|
|
21 |
體育綜合體區域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用于提供體育及相關服務、并向公眾開放的面積比例不低于60% |
|
|
22 |
綜合體場館全年開放天數(天) |
|
由于大型賽事、演出等占用時間計入開放時間;內部訓練、維修、展銷會等活動占用的時間計入不開放時間 |
23 |
綜合體場館每周開放時間(小時) |
|
|
24 |
每年舉辦或承辦賽事活動辦次數(次) |
次 |
、國際賽事每次計2次,省級及以下賽事計1次,其他賽事觀眾人數超座位數50% 計1次,低于50% 但高于30%計0.5次 |
25 |
每年舉辦文藝演出、文化活動次數 |
次 |
活動參與人數大于1000人,計1次 |
26 |
全年體育培訓累計人次 |
人次 |
|
27 |
每年國民體質測試、運動能力評估和科學健身指導的人次 |
人次 |
|
28 |
每年承接專業運動隊訓練累計天數 |
|
|
29 |
每萬平方米體育場地面積全年接待人次 |
萬人次 |
包括健身、培訓、參與或觀看賽事活動及文藝演出 |
30 |
接待人次年增長率 |
|
本年度與上年度相比 |
31 |
經營收入與運營支出的比值 |
|
|
32 |
場館經營收入年增長率 |
|
本年度與上年度相比 |
33 |
每萬平方米場園區用地面積創造工作崗位數量 |
|
包含兼職私人教練等 |
34 |
提升城市文化(對應項打勾) |
|
形成城市(城區)的地標,成為市民喜愛的運動休閑場所、城市知名運動場所的品牌 |
|
建筑形象獨特,受到來此參與運動人士的喜愛,運動場所有一定知名度 |
||
|
建筑形象有一定特色,受到來此參與運動人士的喜愛 |
||
35 |
政府主管部門建立體育綜合體向社會開放工作的協調和監督機制 |
是□ 否□ |
|
36 |
資產方成立了體育服務綜合體提升服務質量、盈利能力和資產增值為目標的商業化運營機構 |
是□ 否□ |
|
37 |
通過目標考核模式、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綜合體服務水平、盈利能力和資產增值 |
是□ 否□ |
|
38 |
通過BOT、PPP、基金合作等方式提升改造既有體育設施、提升其服務質量、盈利能力和資產增值 |
是□ 否□ |
|
39 |
運營單位員工大專及以上學歷占總員工數比例 |
% |
|
40 |
入駐綜合體的體育項目經營企業是否獲得扶持政策 |
是□ 否□ |
不含場地業主方 |
41 |
體育相關技能服務人員數量比例 |
% |
場館運營單位的員工擁有三級以上職業資格或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數占總員工數的比例 |
42 |
信息化管理(對應項打勾) |
|
完全實現網絡化服務和信息化管理,提供網絡預訂,具備場館聯網健身消費的適用條件。建立場館運營動態管理系統和統計分析數據庫 |
|
基本實現網絡化服務,提供網絡預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初步實現動態管理并具有場館公共信息適時發布、健身人次統計等基本功能 |
||
|
基本實現網絡化服務。具有場館公共信息適時發布、健身人次統計等基本功能 |
||
43 |
標準化與品牌(對應項打勾) |
|
全面實行標準化管理,形成可復制的管理與服務模式,建立連鎖經營,進行品牌輸出 |
|
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水平較高,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定品牌效應 |
||
|
管理制度健全、規范,執行情況良好 |